什么才是物聯網產業真正的“鹽”?
來源:數字音視工程網 編輯:mark 2012-04-09 11:11:03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2011年紀念物聯網在國內被提出兩周年的時候,國脈物聯網做了一期專題,名字叫《物聯網二周年: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青春期》,當時有人質疑,說青春期太早了,現在還沒“斷奶”嘞。確實,每天打開電腦只要一搜索“物聯網”都能聽見此起彼伏饑腸轆轆嗷嗷待哺的聲音。但是,看看一些展會、一些論壇以及一些產業人士的狂躁不安無所適從的表情,我覺得我們的判斷太過于保守,青春期早過了,物聯網已到了更年期,每一個我見到的人都是一副焦頭爛額的苦×樣。
近三年的時光,一個人氣爆棚的行業卻讓人不能熟練地叫出前三名的名字(就算是暫時的,就算是讓人熟悉的,可惜沒有),至少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種不正常來自于大家信奉的“狗有狗道 貓有貓道”,而根本不去管這個產業真正的“鹽”在哪里。什么是物聯網產業的“鹽”?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在得出“屁股決定腦袋”的結論,做車輛定位系統的說車聯網是,做家居控制系統的說智能家居是,做智能交通的說他們也是。固然,在巨大得望不到邊際的市場面前,到處認親在媒體上混個臉熟也無可厚非。但不知道有沒有人去思考,一眼望不到邊際的市場可以是“巨大無邊”的藍海市場,但也有可能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市場。
鄔賀銓院士曾提出一個觀點:物聯網產業不是一個生產型產業,而是一個服務型產業;物聯網不能產生直接收益,只能產生間接收益。既然這樣,那么物聯網市場只能是一個“利基市場”,而中國又像《新周刊》說的那樣是“一個放大了的富士康”,作為一個依附性極大的產業,很難想象物聯網到底能改變中國什么。富士康要改變員工工作環境不讓加班就引起了抗議,假若流水線集體采用機器人、智能監控等技術,怎么辦?誰來為失業者發盒飯?但如果我們“為了物聯網而物聯網”,置產業現實于不顧,那么這只能是一個騰云駕霧的市場,一個靠意淫發展生產力的市場,一個沒有“鹽”的市場。最后的結局可能是重新回到原點,別人研制硫磺,我們在糊火柴盒;別人發布iphone×,我們給手機貼膜;別人發布iTV,我們繼續給人電視屏幕貼膜。
物聯網產值如何界定?就是在工信部發布的《物聯網“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都對產值沒有明確表態,而一些地方政府和研究機構卻對這種數據趨之若鶩,出現了“放衛星”的盛況。雖然已有機構對物聯網產業鏈進行分析和解讀,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明確地廓清物聯網涉及的產業細節,RFID、二維碼、傳感器等如果算入物聯網的產值范疇,那么物聯網沒有出現之前,這些內容劃在哪些分類計算?因此,當前所謂的物聯網產值,要么就是把左手的雞蛋騰挪到右手,要么就是心照不宣地進行重復計算。在產業狂熱而政策激勵持續加碼的當下,物聯網產值的計算和范疇如果不進行明確的界定,那么未來我們要面臨將是一筆糊涂賬。
美團網CEO王興先生曾在微博上意味深長地寫著"中國:物聯網≈微軟:平板電腦",王老板不愧是春秋筆法的高手。他這里說的完全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大江東去浪打浪,打掉了一身敢把皇帝拉下馬的銳氣,我們就跟微軟一樣,微軟過早地實現了蓋茨要在“每個人桌上擺著一臺個人電腦”的理想就無所事事公司戰略完全迷路了,平板電腦就像一針激素,打得全身發抖,不知是死是活;而我們則被人吹捧著實現了“大國崛起”的夢想就不知道該往哪里去了,物聯網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死咬著不放,也不知道這根草啥時候被咬斷;第二層意思是,物聯網跟平板電腦一樣,對于中國,對于微軟,是一個百年一遇的機會,唯有在該領域的崛起和勃興,才能真正力挽狂瀾,一改在各自征途上的頹勢。至少到目前為止,平板之于微軟就像一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什么樣的企業才是物聯網企業?不要再幻想IBM、思科、惠普、蘋果、微軟、亞馬遜等企業會趕物聯網的時髦,它們會制造概念,但絕不會被概念綁架,而我所了解的一些物聯網創業公司卻不一樣,面對物聯網的浪潮,它們迫不及待地做出一副被SM的諂媚相,而剝開這層軀殼,它們沒有可以說服誰的產品與服務,只有一些亦真亦假的“關系”與“資源”。真正的物聯網企業絕不是那種可以“普渡眾生”的“萬金油”企業,而必須是根植于行業且能為所處的行業創造新的產品價值與服務內涵的企業,是必須能為用戶提供至少高于IT、高于互聯網、高于自動化的更具人性化價值的企業,應該是可以改善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的企業。而當下我們稱道的多數“物聯網企業”不過是在物聯網行業中做了一回露過臉有鏡頭的群眾演員。
大概是劉海濤先生提出“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理念后,不少企業開始自稱“物聯網平臺”,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是物聯網平臺型企業?回頭看看那些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吧,每個領域有且只有一個能活下來,其他號稱“平臺”的企業都死于自殺或他殺或等死。為什么只能這樣?因為對于一個行業,平臺就好比regime,一個行業是不允許就一個以上的"天"的。一個真正平臺型企業的出現,我覺得至少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成熟的客戶/用戶和成熟的產業生態。而在物聯網行業還沒斷奶的今天,客戶和用戶分類尚未成型,而產業現狀也還在刀耕火種的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以做"物聯網平臺型企業"自居了,這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真正稱得上"物聯網平臺型企業"的可能最后還是亞馬遜、蘋果、微軟等這些老而不死的大塊頭,完備的基礎設施與制度建設讓它們只需在IT服務上提供一種物聯網的需求應答或服務的可能,即可完成各有焦點的平臺建設。只是他們不屑于將自己成為“物聯網平臺”而已。
2012年的兩會并沒有為中國物聯網提供多少新意,而這種呼聲也明顯出現低潮。可鄙的是,整個業界的失明與盲從,讓一個三流網站摘取的一段對2011年物聯網發展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一度被當成2012年政府對物聯網的發展態度奉為圭臬,這不是一個網站的丑聞,這條新聞標題的廣泛傳播恰恰倒影的是整個業界的饑不擇食,它們迫切需要政策和文件來為自己的瘋狂與癡迷背書。
現在,我們應該清晰地看到,沒有智慧城市,物聯網將是一個不接地氣的產業。從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數據來看,到目前為止,國內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的地方已達180多個,已經發布智慧城市規劃或行動方案的城市已達18個,總投資金額達3292.95億元,并主要分布在智能交通、產業基地建設、公共服務、智能通訊、電網、旅游等領域。而看看Zynga與Facebook的案例,多數物聯網企業的成功也許都將是Zynga式的成功,它們的成功將是依靠行業和平臺迅速積聚大量用戶,而風險是過度依賴平臺的榮辱和依附行業的興衰。智慧城市成為一個操作系統,物聯網企業要做的就是不斷輸出智能化應用,政府需要不斷完善智慧城市的運轉機制。誠如謝文先生所言,互聯網企業現在誰也逃不過做平臺還是做應用的選擇性焦慮,物聯網亦如此。而相比于智慧城市,物聯網目前可以說是一個主體紊亂的市場,企業想當家作主,但大多太嫩,還不成氣候,政府想幫企業做主,可對行業根本不懂,于是只好塞點錢圈點地。而智慧城市不一樣,這是一個對保守和改革雙向迎合的領域,滿足保守者的政績心,吻合改革者的進取心,這才是一個政府主導一路綠燈并足以一騎絕塵的領域,物聯網的壇壇罐罐才可以冠冕堂皇地端上桌面。因此,智慧城市才是物聯網產業的“鹽”,這種“鹽”的調味可以使物聯網產業真正成為一盤菜。但反觀國內智慧城市市場以及我所看到的企業,直覺告訴我:“鹽”的不正確服用將導致不健康的強大與有病的成功。
評論comment